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始终坚持发展人工智能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新年伊始,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AI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握时代机遇,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应用步伐,紧跟乃至引领国际前沿,推动人工智能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赢得国家竞争新优势。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是推动该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战略高度,陆续出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同时,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和科研项目,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前期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着眼未来,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从科学源头和技术根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
综合施策推动数实融合。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力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达到439.5万个,较2024年10月的414.1万个有了显著增长,显示出我国5G网络覆盖的快速扩张,为人工智能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数据、产业、场景和市场基础。在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构建上,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有效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要从全局视角统筹谋划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经济更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共治共享深化国际合作。 人工智能是一项持续演进的颠覆性技术,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起到重大影响。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驱动下,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程,向世界贡献了重要的人工智能治理观。2024年7月,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我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2025年2月,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包括法国、中国、印度、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我国展现了作为推动者和先行者的责任与担当。着眼未来,要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准制定,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伦理风险研判,积极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程,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美好智能时代。